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评论》2022年第4期目录

艺术评论杂志 艺术评论杂志
2024-09-04

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2022年第4期 总第221期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目  录   艺术评论 · 2022年 · 第4期 

聚  焦

2021年度艺术话题

7    在纵深处的多维探索——2021年艺术学理论学科扫描

王廷信

29   2021年现象级影视作品分析

胡智锋 胡雨晨

特别策划特别策划

文旅融合与文化产业新业态

39    文旅融合背景下景区夜游 IP构建路径研究——以广西《奇妙·夜德天》为例

周丽婷 欧阳钰琳

52    当代实景演出中的文学资源及跨媒介转化

王柯月

艺界时评
64    守正创新的有益尝试——京剧《风华正茂》观后
邹  红 
74    当代中国文物展览的文化使命与中国叙事——以“何以中国”展为例 马  林86    舞剧《长城》的叙事策略及风格毛雅琛史学与评论

94    “法无定法”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汤凌云 104    “琴”在先秦两汉之文化地位新考徐  樑 理论纵深

115    传统悲剧叙事的具身性及其美学意义——以《诗学》为论述起点 

廖述务130    艺术媒介研究的理论分歧与类型建构秦兴华书  评
145    “视”说新语:全媒体时代视听艺术的多维解析——《视听传媒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学术价值及启示
杨乘虎资讯
153    旧邦新命古道新程——“路径与方法: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国际论坛综述许 莹 郭欣炜

封面    谭平美术作品《无题》
封二    《第十二届芭蕾创意工作坊》剧照封三    《视听传媒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书影封底    王克震工艺美术作品《米器》


篇目提要   艺术评论 · 2022年 · 第4期  



聚  焦

在纵深处的多维探索——2021年艺术学理论学科扫描/王廷信
【内容提要】2021年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宏观理论的不断深化、前沿话题的兴起、学科理论向应用领域的拓展、对学科定位和方法的继续探讨等四大方面。宏观理论的深化体现在对中国传统艺术总体精神的认知、对中国传统艺术体系特征的认知、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体系的认知、对当代中国艺术理论的自觉建构、对当代艺术批评和传统艺术当代传承问题的关注上。前沿话题主要关注“饭圈”现象、当代艺术和未来艺术的讨论。学科理论向应用领域的拓展主要体现在艺术对乡村建设、旅游文化、传播领域介入的研究。对学科定位和方法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学科的整体定位和通用方法、艺术学理论分支学科的定位和方法的关注上。
【关 键 词】 2021;艺术学理论;多维探索
 
2021年现象级影视作品分析/胡智锋 胡雨晨
【内容提要】本文选取了六部2021年度最具代表性的“现象级”影视作品进行分析与解读,其中包括电影《你好李焕英》《长津湖》,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这些作品以高票房、高收视率、高关注度成为2021年度的热点和焦点,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火爆的话题讨论。对上述作品在创作、传播、艺术等维度的深入分析,可以为中国影视的未来创作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  词】 2021年;中国影视;现象级;精品佳作 
 ▼电影《你好,李焕英》剧照▼



特别策划

文旅融合背景下景区夜游 IP构建路径研究——以广西《奇妙·夜德天》为例/周丽婷 欧阳钰琳
【内容提要】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市场环境下,旅游景区需要发挥夜间经济的强大动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景区夜间旅游IP,成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竞争力、助力当地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本文从文化旅游装置、文化消费和文化旅游者维度分析广西德天瀑布景区夜游IP的实质经验,指出当前夜游项目存在的不足,然后从全产业链视角提出景区夜游IP的拓展思路:前端IP需要充分落实文化解码和定位竞争优势,中端IP需要注重形象标识和文化场景构建,后端IP应从建设营销矩阵、发挥粉丝效应方面加以推行。
【关 键 词】 文旅融合;文旅赋能;夜间经济;景区夜游 IP  
 
当代实景演出中的文学资源及跨媒介转化/王柯月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的实景演出对中国经典文学资源有广泛而深入的调用和依托,涉及神话与民间传说、古代诗词文赋、现当代小说、报告文学等多种文学体裁,所创作出的代表性作品如《印象 ·刘三姐》《红色娘子军》《边城》《长恨歌》《桃花源记》《归来三峡》《寻梦牡丹亭》等均取得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因此,本文将讨论当代实景演出如何利用“表演”和“景观”作为中介,将经典文学文本“跨媒介”地转化为综合性艺术形态并与地方文旅 IP相互链接的方式,从而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诠释地方文化内涵,构建地方文化符号乃至形塑当代中国的共同文化想象。
【关 键 词】实景演出;文学;跨媒介;文旅融合
▼大型实景演出《归来三峡》剧照(图片来源: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艺界时评

守正创新的有益尝试——京剧《风华正茂》观后/ 
【内容提要】国家京剧院推出的原创现代京剧《风华正茂》首次在京剧舞台上塑造了青年毛泽东的艺术形象,重点突出了毛泽东形象常人化、生活化的特征。该剧在京剧艺术的守正创新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中歌队的引入尤其令人瞩目。对比何冀平的另一部与国家京剧院合作的作品《曙色紫禁城》,应该能给当下中国京剧乃至戏曲创作提供某些借鉴。
【关键词】《风华正茂》;守正创新;歌队;国家京剧院
▼京剧《风华正茂》剧照 国家京剧院供图 李春来摄▼


当代中国文物展览的文化使命与中国叙事——以“何以中国”展为例/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文物展览作为连接真实历史与人民之间的多元综合型文化媒介,应当承担更多的文化使命与人文关怀,包括:坚定自信,讲好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对话文明,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见证历史,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同时,在“当代博物馆展览的叙事转向”中应当更加关注中国叙事方式在展览中的应用。从这一点上看,“何以中国”展可以视作当代中国文物展览承载文化使命与人文关怀的一次中国叙事尝试。
【关 键 词】文物展览;文化使命;中国叙事;展览意境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甘肃省博物馆▼


舞剧《长城》的叙事策略及风格/毛雅琛
【内容提要】舞剧《长城》以舞蹈的方式再现了父女两代航天人追寻星辰大海的浪漫征途,以“两弹一星”和“长城”作为舞剧的精神内核,着力展现中国航天人“红云冲天照九霄”“二代轻舟已过桥”的炽烈情怀。文章通过聚焦独特的叙事视角、多重时空的叙事结构、星辰大海的叙事升华三个方面来分析舞剧《长城》的叙事策略与风格。
【关 键 词】 舞剧《长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
▼舞剧《长城》剧照 亚洲大美青年艺术团供图 李冰 摄▼



史学与评论

“法无定法”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汤凌云

【内容提要】“法无定法”是一个关于艺术创造的美学命题。它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主要包括儒家的变易哲学、道家的自然无为和怀疑精神、佛教禅宗的般若空观。儒释道思想融合促使这一美学命题生成与发展。“法无定法”有三层理论内涵:破除成规的创新意识;以意运法的创造精神;随机运法的活泼心境。对于当代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而言,这一命题仍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法无定法”;美学命题;理论内涵;当代意义
 
“琴”在先秦两汉之文化地位新考/  
【内容提要】在表现音乐和人情方面,“琴”在先秦两汉时期并不比其他乐器更有优势,也并不具有超越于其他乐器之上的特殊价值,而只是一种普通的音乐载体,在很多场合都能够被替换成其他乐器。“琴”之所以会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一种特殊的乐器,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汉代士人个体自觉意识的兴起,他们需要一种较为便携的弦乐器来传达自己的心声,于是作为乐器的“琴”就得到了士人群体更多的青睐;另一方面,从考古发现来看,“琴”在先秦、两汉时期可以泛指各种无品无柱的弦乐器,于是作为语词的“琴”就频繁出现于文献记载,这为后世古琴艺术价值体系提供了更多来自早期文献的文化积淀。
【关 键 词】琴;先秦两汉;文化地位


理论纵深

传统悲剧叙事的具身性及其美学意义——以《诗学》为论述起点/廖述务
【内容提要】《诗学》所界定之悲剧,其结构与功能均体现出具身性特征。要素“摹仿”之内涵及其外化形态构成了悲剧的表层结构,而基于“情节”组构且以达成叙事功能为目的的“如何摹仿”才构成更具本质性的悲剧深层结构。后者展现为以“行动—受难—行动”为组构模式的具身性因果链条,其目的在于实现具身性“卡塔西斯”效应。悲剧内含两个有机体:表层/深层双重结构构成第一重有机体;结构/功能有机结合构成更高一重有机体,且以前一重有机体作为更大整体的一部分而实现。讨论中国有无悲剧不能以“大团圆”等形式结构为衡量标准,而应以更高的第二重有机体系作为基本参照。中国悲剧以具身性受难为核心的深层结构系统为悲剧美学与社会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形式前提,并与之构成有机的体系。因中国传统文化内蕴含蓄中和之美,中国悲剧即便呈现了具身性受难细节,但在美学效果上依旧表现出理性节制的诗学特征。
【关 键 词】悲剧;结构;功能;具身性
 
艺术媒介研究的理论分歧与类型建构/秦兴华
【内容提要】随着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媒体进入艺术领域,媒介研究也逐渐成为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中的热门话题。实际上关于艺术媒介的讨论从古希腊时代起便散见于美学与艺术理论著述中,由于时代局限和艺术世界的纷繁复杂,过去的艺术媒介研究存在诸多分歧,就艺术媒介的界定便出现了工具说、材料说和符号说等不同观点。具体看来,艺术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多种媒介的参与,有的媒介主要用于艺术构思与创作环节,有的媒介主要用于艺术传播与接受环节,有的媒介显现于最终的艺术作品中,有的媒介在艺术作品完成之后则隐匿了其存在的痕迹。根据媒介的不同形态及其所承担的具体功能,我们可以将纷繁复杂的艺术媒介概括为材料型媒介、工具型媒介、载体型媒介和符号型媒介等四种基本类型,四种媒介在形式和规则上的不断组合变换推动了艺术的一次次革新。
【关 键 词】艺术媒介;理论分歧;基本类型;艺术学理论;新媒介


书  评

“视”说新语:全媒体时代视听艺术的多维解析——《视听传媒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学术价值及启示/杨乘虎
【内容提要】在媒介深度融合创设的新拟态环境中,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精神需求之间的交互呈现出新趋向。作为视听内容生产与传播的主阵地,新型主流媒体正在加速提升内容采集、协同生产、渠道分发的传播效力。从传统电视荧幕到网络时代的移动终端,“横屏+竖屏”的影像内容交叠出蔚为壮观的当代媒介景观。技术赋能、内容创新、平台叠加、受众变迁,成为理解视听传媒时代特征与内在逻辑的四个重要维度。《视听传媒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对当前中国传媒矩阵“闯入”新场域赛道的前瞻性思考,有助于理解中国视听传媒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未来图景。 
【关 键 词】媒介融合;视听传媒;主流意识形态;技术赋能


资  讯

旧邦新命 古道新程——“路径与方法: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国际论坛综述/  郭欣炜
【内容提要】中华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不仅关系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形象的展示,也关系着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ICCC)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第十二届年会暨“路径与方法: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国际论坛,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的时代高度,搭建沟通中西文化的有效纽带;准确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建构上下功夫;以心系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探索完善对外传播人才培养机制。国际论坛的目的正在于,汇聚各方资源力量,努力找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路径与方法,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 键 词】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路径与方法

封二 

《第十二届芭蕾创意工作坊》剧照

摄影:时任 

照片提供:中央芭蕾舞团

《弈》

《家》

《离离原上草》

《舒体之魂》

《寻找钟子期》

《LIVE SHOW》

封三 

《视听传媒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书影


封底 

王克震工艺美术作品《米器》


延伸阅读

《艺术评论》2022年第1期目录

《艺术评论》2022年第2期目录

《艺术评论》2022年第3期目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艺术评论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